首页 > 民间传说 > 史上最能吃状元李蟠简介 李蟠最后结局

史上最能吃状元李蟠简介 李蟠最后结局

浏览: 作者:佚名

  “状元”这个称号不管是在现代还是古代,都是一个很有重量的称号。能冠上此称号,便是对才能的肯定。然而你想不到历史上有这样一位状元,能登上高位,竟然是因为能吃。
  康熙三十六年开丁丑科,各地举子们纷纷赶考进京。当时的科举考试,不像咱们今天的高考,考完一科就可以出考场。古代为了防止作弊行为的出现,书生们入考场之后,一定要等所有科目都考完之后方能出场。
  因为完全封闭,所以食物都是在进考场前自备,经检查后携带入场。为了方便,许多人往往带几个大饼匆匆果腹便可。但是历史上有这么一位状元,揣36个馒头上考场,而且还不够吃。此人就是康熙丁丑科状元李蟠。
  李蟠身材高大,特别能吃。进入考场之后,他一边思考,一边吃馒头,一边答题。时间慢慢的过去,他的36个馒头也吃完了。
  李蟠思路来的慢,没了馒头填肚子后,就更慢了。许多考生都交卷了,李蟠还在慢慢答题呢。虽然时间还没到,但是考官也顺便过来看了,当然可能带了那么点让他快点,注意时间的意思。
  李蟠本来就饿的有些着急,监考官如此,让他馒头大汗。李蟠说:“学生毕生所学在此一举,还请大人不要催逼,容我慢慢写完。”
  监考官见他如此,心生怜惜之意,便没有在督促。写了没一会儿,李蟠实在饿得受不住了,又厚着脸皮找到监考官,讨了几个馒头。
  李蟠后来顺利考完考试,但是他讨要馒头的事情,却不知道怎么的传到康熙耳朵里。康熙知道后,并不责怪他,反而认为他是一位难得的苦学之士,印象分大增。
  后来殿试,康熙因此特别留意李蟠,见他对军政、吏治、河防靖条答对贴切,符合事理,且很有自己的见解,龙颜大悦,竟然将李蟠钦点为一甲第一名,俗称状元,授官翰林院编修。
  因为这件事,同榜探花郎还专门写诗调侃“望重彭城郡,名高进土科。仪容好绛勃,刀笔似萧何。木下还生子,虫边还出番。一般难学处,三十六饽饽”,此后“饽饽状元”李蟠的大名传遍士林。
  康熙三十八年,李蟠任顺天府乡试主考官,因为一些流言蜚语被罢官。其实这件事李蟠是被冤枉的,一切都是因为他太正直了。
  李蟠出生书香门第,担任主考官期间,不畏权贵,坚持唯才是举。当时他选出许多有才干的俊彦,如鄂尔泰、史贻直、杜讷,都是后世响当当的名臣。
  但是李蟠的不近情面,让当时许多落第学子记恨,又因为他得罪了权贵。所以京城里一时间关于李蟠徇私作弊的谣言,风风火火,他因此被罢职。
  后来查明李蟠被冤枉,李蟠却已经回到家乡闭门著书不入官场。康熙南巡的时候,还曾召他重新入官,都被李蟠推辞拒绝了。
  就这样史上最能吃的状元,在官场上昙花一现,但至少他最后安稳度过余生。
  “状元”这个称号不管是在现代还是古代,都是一个很有重量的称号。能冠上此称号,便是对才能的肯定。然而你想不到历史上有这样一位状元,能登上高位,竟然是因为能吃。
  康熙三十六年开丁丑科,各地举子们纷纷赶考进京。当时的科举考试,不像咱们今天的高考,考完一科就可以出考场。古代为了防止作弊行为的出现,书生们入考场之后,一定要等所有科目都考完之后方能出场。
  因为完全封闭,所以食物都是在进考场前自备,经检查后携带入场。为了方便,许多人往往带几个大饼匆匆果腹便可。但是历史上有这么一位状元,揣36个馒头上考场,而且还不够吃。此人就是康熙丁丑科状元李蟠。
  李蟠身材高大,特别能吃。进入考场之后,他一边思考,一边吃馒头,一边答题。时间慢慢的过去,他的36个馒头也吃完了。
  李蟠思路来的慢,没了馒头填肚子后,就更慢了。许多考生都交卷了,李蟠还在慢慢答题呢。虽然时间还没到,但是考官也顺便过来看了,当然可能带了那么点让他快点,注意时间的意思。
  李蟠本来就饿的有些着急,监考官如此,让他馒头大汗。李蟠说:“学生毕生所学在此一举,还请大人不要催逼,容我慢慢写完。”
  监考官见他如此,心生怜惜之意,便没有在督促。写了没一会儿,李蟠实在饿得受不住了,又厚着脸皮找到监考官,讨了几个馒头。
  李蟠后来顺利考完考试,但是他讨要馒头的事情,却不知道怎么的传到康熙耳朵里。康熙知道后,并不责怪他,反而认为他是一位难得的苦学之士,印象分大增。
  后来殿试,康熙因此特别留意李蟠,见他对军政、吏治、河防靖条答对贴切,符合事理,且很有自己的见解,龙颜大悦,竟然将李蟠钦点为一甲第一名,俗称状元,授官翰林院编修。
  因为这件事,同榜探花郎还专门写诗调侃“望重彭城郡,名高进土科。仪容好绛勃,刀笔似萧何。木下还生子,虫边还出番。一般难学处,三十六饽饽”,此后“饽饽状元”李蟠的大名传遍士林。
  康熙三十八年,李蟠任顺天府乡试主考官,因为一些流言蜚语被罢官。其实这件事李蟠是被冤枉的,一切都是因为他太正直了。
  李蟠出生书香门第,担任主考官期间,不畏权贵,坚持唯才是举。当时他选出许多有才干的俊彦,如鄂尔泰、史贻直、杜讷,都是后世响当当的名臣。
  但是李蟠的不近情面,让当时许多落第学子记恨,又因为他得罪了权贵。所以京城里一时间关于李蟠徇私作弊的谣言,风风火火,他因此被罢职。
  后来查明李蟠被冤枉,李蟠却已经回到家乡闭门著书不入官场。康熙南巡的时候,还曾召他重新入官,都被李蟠推辞拒绝了。
  就这样史上最能吃的状元,在官场上昙花一现,但至少他最后安稳度过余生。
  对于孔融,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小时候总被灌输谦让的美德,就是从“孔融让梨”的故事中总结出来的。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到了孔融这一代,朝代已经几经更迭到了东汉末年。四岁的孔融以“让梨”的高尚品德以及少年才气极负盛名,十三岁时,他更是因为父亲的去世悲痛过度,站都站不起来,时人皆称赞他的孝行。可是,就是这样一位大孝子,最终却死于不孝之罪,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件事还要从东汉末年的朝局说起。孔融十六岁时犯了窝藏朝廷重犯之罪,但是这“重犯”并不是真的罪大恶极,而是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名士张俭是孔融的哥哥孔褒的好友,无奈他遭到中常侍侯览的记恨,侯览就暗中派人捉拿张俭。张俭一路躲躲藏藏,最后来到了孔褒家里,他本来打算求孔褒收留自己,无奈孔褒不在家,他又不好意思把自己的境遇告诉孔融。
  反倒是孔融察言观色,看出张俭风尘仆仆、行色匆忙,一副有难言之隐的样子,善良的他便主动提出了愿意当东道主收留张俭一段日子。
  后来,张俭是逃过一劫了,但是孔家兄弟却遭难了。因为“上面”认为是他俩放走了张俭,于是把兄弟俩都抓进了监狱。审问的时候,孔褒和孔融都争相把罪责揽到自己身上,孔融的母亲也说是自己没教好孩子,她也是有罪的。孔家在当地是有名望的人家,官员不敢轻易处决,于是请示上级,最后上面决定归罪于孔褒,留孔融一命。
  这件事过后,孔融的名声就更大了,还受到了司徒杨赐的征召,成为司徒掾属。孔融刚直不阿,在任期间查获了多起官员贪污案件,由于这些贪官大多数都是朝中位高权重的宦官亲族,所以孔融的大上司把孔融这批司徒掾属拉出来狠狠批评了一顿,但是孔融据理力争,半步也不肯退让,坚决要那些贪官受到应有的惩罚!
  在浑浊的朝堂中,像孔融这样不巴结人,不怕得罪人的堪称一朵奇葩了,但是他就是在这样混乱的形势中混出了名堂,不断升官,名气也越来越大。权臣董卓想要废掉汉少帝刘辩总揽朝政大权,孔融站在朝堂大殿之上与董卓“文明的吵架”,而且占着一个理字,董卓争得脸红脖子粗,说不过孔融,最后只能以权压人,将孔融转任议郎,随后又把孔融派去最危险的北海国担任国相。后来孔融所在的北海国遭到黄巾军的攻击,危在旦夕,他还专门写信向时任平原国相的刘备求救,令刘备受宠若惊:“哟,孔北海竟知道天下还有个刘备呢!”
  对那时的刘备来说,孔融是中央朝廷下放到小诸侯国的人,比自己高了不知多少个等级,难怪会这样惊讶了!
  孔融的性格就是这样宁折不弯,当他意识到曹操和袁绍二人都不是什么忠臣以后,坚决不肯与他们同流合污,那些劝他投靠曹袁的人都被他杀了。曹操攻破邺城,将袁绍府里的女眷都掳走了,曹操的儿子曹丕还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知道这件事以后,专门写信讽刺曹操:“武王伐纣,把妲己赏赐给周公。”
  孔融看不惯曹操这种随时会篡夺汉朝政权的人,所以一有机会就会让他们不痛快。曹操忌惮孔融在天下士人心中的分量,不敢轻易杀掉孔融,只能一忍再忍。后来,曹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捉拿孔融,孔融全家都受到连累而死。在众多的罪名中,有一条说的是孔融曾经说过“父子之间其实并没有什么恩情。父亲生孩子只不过是情欲的结果”,所以孔融是不孝之人。
  不过,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很难让人相信这句话真的出自孔融之口!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就说春秋时期的一桩怪事吧,这大概要从咱们今天的“绿帽子”一词说起。
  但凡是个男人,都不希望自己被戴上“绿帽子”,因为它意味着伴侣出轨,对自己不忠。这个词语最初讲的是一对普通夫妻,妻子和一个卖布的有了私情,每次都趁丈夫不在家时与其私会。有一次俩人差点被抓个正着,那以后妻子就向卖布的要了一块绿色的布,并用它给丈夫做了一顶帽子,她和卖布的约定,只要她的丈夫戴着绿帽子出门,他才可以去找她,那代表她丈夫不在家。
  而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国君竟然公然染指大臣之妻,他给别人戴了绿帽子不说,还想杀掉臣子,彻底霸占别人的妻子。这个国君不是别人,正是齐国国君齐庄公,而这女子则是东郭姜,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崔杼之妻,史记记载东郭姜“美而有色”,也难怪会让齐庄公如此痴迷了。
  东郭姜最初嫁的人是齐国棠邑大夫棠公,棠公能娶到这么一个大美女做老婆,美得不行,可惜他是个短命鬼,早早的就过世了。东郭姜的弟弟东郭偃是齐国大夫崔杼的家臣,东郭姜给亡夫举办丧事的时候,崔杼驾车前来吊唁,见东郭姜貌美,便娶她为妻。
  崔杼是齐国重臣,他要娶妻,齐庄公能不知道吗?齐庄公和崔杼的关系,该怎么说呢,齐庄公之所以能登上王位,崔杼绝对是头等功,所以齐庄公很信任和器重崔杼,也经常去崔杼家。齐庄公听闻崔杼之妻东郭姜貌美,就趁着去崔杼家的机会见上一见,这一见就不得了了,他觊觎那东郭姜的美貌,竟暗中与其私通,来找崔杼也找得越来越勤,还把崔杼的帽子拿来赏赐给别人。
  崔杼又不是傻子,他发觉了齐庄公和妻子的私情,因此怀恨在心。齐庄公六年五月十七日,齐庄公以探病崔杼的名义又来到了崔杼府上,其实他是来找东郭姜的。这一次,崔杼没再对齐庄公客气,他联合宦者贾举杀死了齐庄公,并拥立齐庄公异母弟杵臼为君,是为齐景公,他自己则出任宰相。
  再后来,崔氏家族发生内乱,齐国左相庆封趁机灭亡了崔氏全族,东郭姜和崔杼先后自缢而死。
  民间一直有一个传说,讲那东郭姜身死以后,骸骨全都变成了一种虫子,人们考虑东郭姜是自缢而亡的,就给此虫取名为“缢女”。当时的人都认为东郭姜“杀一国君而灭三室,又残其身”,是不祥之人。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8 草根星空_民间偏方网京ICP备13007654号-1
站长联系:vipyouxiang@126.com
注: 本站内容全部取材于网络信息或网友上传,如有雷同或版权问题,请通知本站,本站将立即处理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