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间小偏方 > 湿滞大肠 方药宣清导浊汤

湿滞大肠 方药宣清导浊汤

浏览: 作者:佚名 时间:2018-10-9
湿滞大肠     临床表现:身热不扬,头晕而胀,神志昏蒙,脘痞,呕恶,少腹硬满,大便不通,舌苔垢腻,脉濡。     病机分析:本证乃下焦湿重于热,阻滞大肠,腑气不通而致湿热弥漫于中、上焦之候。湿热裹结,热蕴湿中,故身热不扬。湿热上犯清窍,故头晕、胀而沉重如裹。湿热上蒙心包,心神被抑,故神识昏蒙,如呆如痴。湿浊中阻,脾胃升降失司,故脘痞,呕恶。湿邪阻滞大肠,气机闭塞,腑气不通,故大便不通,少腹胀满而按之硬。舌苔垢腻,脉濡均为湿浊内盛之征。     治法:化湿行气,导滞通腑。     方药:宣清导浊汤(引《温病条辨》)。     猪苓15克,茯苓15克,寒水石18克,晚蚕沙12克,皂荚子(去皮)9克。     方解:本证乃湿阻气机,腑气不通而致大便不下,并非燥屎内结,故忌用苦寒攻下之品,防其损伤脾阳,反致洞泄之变。方中以晚蚕沙、皂荚子为君药,猪苓、茯苓为臣药,寒水石为佐药。晚蚕沙甘辛温,入大肠经,化湿导浊而宣清气。皂荚子辛温走窜,有燥湿开郁,宣畅气机之功,宣清气而使浊气降。二药相配,使湿浊由大肠而化。皂荚子通利关窍,又兼开窍醒神之功。茯苓健脾利湿。猪苓淡渗利湿。二药相配,利湿浊由小便而出,使大肠之湿分消而解。寒水石清中、下焦之热。诸药配伍,分利湿热,导湿浊下行而使清气得宣,气机畅达则湿浊降,腑气通而大便自下,故以宣清导浊名方。若神昏较重者,可用汤剂送服苏合香丸,温开以醒神志。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胃肠湿热夹滞 方药枳实导滞汤
下一篇: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反复疼痛中药 ..
以下也许是你感兴趣的:
最燃标签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8 民间偏方网
站长联系:vipyouxiang@126.com
注: 本站内容全部取材于网络信息或网友上传,如有雷同或版权问题,请通知本站,本站将立即处理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