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间传说 > 安德海是谁?为何说他自己作死

安德海是谁?为何说他自己作死

浏览:141 作者:佚名
  要说晚清受慈禧太后宠爱,一时风光无限的太监是谁,大家第一个想到的非李莲英莫属。但实际上在李莲英还不知在哪个旮沓的时候,就有一太监成为慈禧太后的心腹,跟前红人,此人就是安德海。
  安德海七八岁净身入宫,因为为人机灵而办事利落,很快就在咸丰帝和慈禧太后面前长了脸面。
  后来咸丰帝去世,幼主继位,慈禧太后想要从八位辅政大臣手中夺权,于是就与恭亲王奕欣联合,当时安德海便担任了传递二人消息的信使的职责。
  等到事情过后,安德海升任四品总管太监,成为太后红人,人称“小安子”。而这个时候,李莲英还只是看门的小太监而已。
  安德海有许多太监共同的缺点,贪财贪权还贪色。成为太后红人之后,他开始不甘心只做一个听命行事的奴才,开始慢慢的插手朝政。
  背后有慈禧做靠山,还搞坏了慈禧与奕?之间的关系,安德海在朝中培养党羽,结交朝臣,收受贿赂,搞得门庭若市,权倾朝野。
  权有了,安德海觉得自己还缺一个拿的出手的漂亮老婆。而当时名动京城的徽班旦角马赛花,就在此时入了他的眼。
  安德海公开取马赛花为妻,为此大张旗鼓,包了当时京城最大的酒楼天福堂举办婚宴,大宴宾客。
  太监是残缺的男人,在早先和宫女对食都得悄悄咪咪的来。到了安德海这儿大张旗鼓,私下里很多人都鄙夷万分,认为太监娶妻是一场闹剧。
  安德海不这样想,他认为此举乃光宗耀祖,涨面子的事儿。而慈禧太后也对自己的心腹宠信无度,不仅没有阻止,甚至还在安德海大婚之时,赏赐白银绸缎,以昭示恩宠。
  太监娶妻,还有当朝太后赏赐祝贺,可谓千古奇闻,一时间安德海娶妻成为京城焦点热闻。安德海借着这事儿,狠狠的出了风头。
  权色都有,安德海自然不可能越过钱财去。安德海在京城时,就收受了不少贿赂。就这样他不满足,盯上了外派钦差的活计。
  同治八年,皇帝大婚,按照惯例喜服由江南织造局提供,朝廷派钦差大臣督办。安德海看上的正是这活,他跑到慈禧太后面前自告奋勇,请求出京办事。
  清朝祖上曾留下规矩,太监不许私自出京。慈禧太后一开始也不同意,但架不住安德海花言巧语,最后真命了他前往。不过也留下嘱咐,只准他暗中行事。
  安德海出了京城,可谓如鱼得水,快活极了。到了一个地方,自有懂眼色的官员上贡银两。这么一游荡,可比在京城几年得的还要多。他便忘了慈禧的嘱咐,行事张扬猖狂。
  安德海招摇一路,在山东境内碰上了硬骨头,此人便是丁宝桢。丁宝桢为人正直,但头脑灵活。他不满安德海,但却没有直接杠上。
  丁宝桢暗中写了一道密奏,上言“有安姓太监乘坐大船,捏称钦差,织办龙衣,船旁插有龙凤旗帜,携带男女多人,沿途招摇煽惑,居民惊骇。”
  这安姓太监自然是安德海,但丁宝桢偏偏没有点明,还抓住他“假冒钦差”、“招摇撞骗”说事儿。而且这折子递上去,还是递给安德海得罪的恭亲王奕?。
  奕?拿了折子,就跑去慈安太后请命,最终命丁宝桢将“安姓太监”就地斩首。太监不可出京是祖训,不管安姓太监是真钦差还是假钦差,慈禧太后都无话可说。
  丁宝桢害怕夜长梦多,在旨意到达前四天,就将安德海就地斩首了。就这样,李莲英之前最受宠的太监,自己把自己作死了。
  要说晚清受慈禧太后宠爱,一时风光无限的太监是谁,大家第一个想到的非李莲英莫属。但实际上在李莲英还不知在哪个旮沓的时候,就有一太监成为慈禧太后的心腹,跟前红人,此人就是安德海。
  安德海七八岁净身入宫,因为为人机灵而办事利落,很快就在咸丰帝和慈禧太后面前长了脸面。
  后来咸丰帝去世,幼主继位,慈禧太后想要从八位辅政大臣手中夺权,于是就与恭亲王奕欣联合,当时安德海便担任了传递二人消息的信使的职责。
  等到事情过后,安德海升任四品总管太监,成为太后红人,人称“小安子”。而这个时候,李莲英还只是看门的小太监而已。
  安德海有许多太监共同的缺点,贪财贪权还贪色。成为太后红人之后,他开始不甘心只做一个听命行事的奴才,开始慢慢的插手朝政。
  背后有慈禧做靠山,还搞坏了慈禧与奕?之间的关系,安德海在朝中培养党羽,结交朝臣,收受贿赂,搞得门庭若市,权倾朝野。
  权有了,安德海觉得自己还缺一个拿的出手的漂亮老婆。而当时名动京城的徽班旦角马赛花,就在此时入了他的眼。
  安德海公开取马赛花为妻,为此大张旗鼓,包了当时京城最大的酒楼天福堂举办婚宴,大宴宾客。
  太监是残缺的男人,在早先和宫女对食都得悄悄咪咪的来。到了安德海这儿大张旗鼓,私下里很多人都鄙夷万分,认为太监娶妻是一场闹剧。
  安德海不这样想,他认为此举乃光宗耀祖,涨面子的事儿。而慈禧太后也对自己的心腹宠信无度,不仅没有阻止,甚至还在安德海大婚之时,赏赐白银绸缎,以昭示恩宠。
  太监娶妻,还有当朝太后赏赐祝贺,可谓千古奇闻,一时间安德海娶妻成为京城焦点热闻。安德海借着这事儿,狠狠的出了风头。
  权色都有,安德海自然不可能越过钱财去。安德海在京城时,就收受了不少贿赂。就这样他不满足,盯上了外派钦差的活计。
  同治八年,皇帝大婚,按照惯例喜服由江南织造局提供,朝廷派钦差大臣督办。安德海看上的正是这活,他跑到慈禧太后面前自告奋勇,请求出京办事。
  清朝祖上曾留下规矩,太监不许私自出京。慈禧太后一开始也不同意,但架不住安德海花言巧语,最后真命了他前往。不过也留下嘱咐,只准他暗中行事。
  安德海出了京城,可谓如鱼得水,快活极了。到了一个地方,自有懂眼色的官员上贡银两。这么一游荡,可比在京城几年得的还要多。他便忘了慈禧的嘱咐,行事张扬猖狂。
  安德海招摇一路,在山东境内碰上了硬骨头,此人便是丁宝桢。丁宝桢为人正直,但头脑灵活。他不满安德海,但却没有直接杠上。
  丁宝桢暗中写了一道密奏,上言“有安姓太监乘坐大船,捏称钦差,织办龙衣,船旁插有龙凤旗帜,携带男女多人,沿途招摇煽惑,居民惊骇。”
  这安姓太监自然是安德海,但丁宝桢偏偏没有点明,还抓住他“假冒钦差”、“招摇撞骗”说事儿。而且这折子递上去,还是递给安德海得罪的恭亲王奕?。
  奕?拿了折子,就跑去慈安太后请命,最终命丁宝桢将“安姓太监”就地斩首。太监不可出京是祖训,不管安姓太监是真钦差还是假钦差,慈禧太后都无话可说。
  丁宝桢害怕夜长梦多,在旨意到达前四天,就将安德海就地斩首了。就这样,李莲英之前最受宠的太监,自己把自己作死了。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外交史和航海史上的奇迹。在教科书的宣扬中,郑和下西洋是一场宣扬国威,与各国友好交流的一次航海活动。此次航海活动,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野蛮侵占是不同的。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郑和的下西洋活动是和平的。在航海过程中,也遇到许多困难,自然也有相应的军事活动。郑和第三次下西洋的时候,就被一国国王索要过路费,由此引发双方战争。
  印度大陆南端有一国名锡兰山国,古称“僧伽罗国”。在《大唐西域记》中有记载:“昔释迦牟尼佛化身名僧伽罗,诸德兼备,国人推尊为王,故国亦以僧伽罗为号也。”;“王宫侧有佛牙精舍,饰以众宝,晖光赫奕,累世相承,敬礼不衰。”
  因为古籍的影响,永乐帝在郑和第三次下西洋的时候,就给了他一个任务,命其前往锡兰山国供养佛牙。
  郑和奉命前往,哪知道现实和书籍中记载相差很大。锡兰山国的国王亚列苦奈儿不仅“不敬佛法”,而且“崇祀外道,暴虐凶悖,靡恤国人,亵慢佛牙?。”
  郑和见此情形,就劝诫亚列苦奈儿崇敬佛法,远离外道。因为国家所处地理位置优越,亚列苦奈儿经常劫掠往来商客。这时候亚列苦奈儿不仅不听郑和劝诫,还向郑和索要过路费,意图谋害郑和。郑和抢先察觉先机,带领舰队撤离。
  四年后的永乐七年,郑和再次来到锡兰山国,想向其国寺院布施立碑。亚列苦奈儿不满意明朝布施与颁赐的财务,因此再次起了劫掠郑和舰队,谋害郑和之心。
  亚列苦奈儿发兵五万,意图将明朝舰队拿下。郑和事先察觉,原本是想像上次一样撤离的。却不想这次亚列苦奈儿,早就已经发兵堵住了他的后路。
  进也不是,退也不是,战争已经是必不可免了。郑和召来部署,言:“贼众既出,国中必虚,且谓我军孤怯,无能为。如出其不意,可以得志。”
  于是趁夜率军突袭了锡兰山国王都,逼入宫中,将国王亚列苦奈儿擒拿。等到锡兰山国军队反应过来之时,老大都落入郑和手中,也没有其他办法了。
  这场战争便是航海史上著名的锡兰山国之战,结局郑和以少胜多,宣扬国威。本来是锡兰山国王占山为王,打劫郑和,却不想被郑和反来一手,教他做人。
  战争结束之后,郑和将佛牙请回明朝供奉,而亚列苦奈儿也被一同押往京都问罪。明朝重新任命尔耶巴乃那为锡兰国王,将锡兰国纳入了明朝的朝贡体系。
  其实郑和多次下西洋,军事活动并不止锡兰山国之战一例。第一次下西洋,海盗陈祖义想要劫掠舰队。郑和“率兵与战,祖义大败,杀贼党五千余人,烧贼船十艘,获其七艘,及伪铜印二颗,生擒祖义等三人。既至京师,命悉斩之。”
  第四次下西洋,途径苏门答腊国,处置对明朝有怨恨的专政国臣苏干剌。更别说其他大大小小巡捕海盗的活动了。
  所以郑和下西洋虽然是和平外交的代表,但友好并不等同于软弱。就如今天的中国一般,朋友来了我们好酒好菜招待,敌人来了自然有刀枪炮火伺候,这才是大国风范。
  太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群体,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同时因为历史上出了不少害国害民的权宦,所以后世对太监的印象不好。
  就好比正常大臣有忠臣和奸臣之分一样,太监自然也有好坏之分。中国历史上青史留名的太监不少,广为人知的便是郑和了。
  郑和下西洋,宣扬大明国威,与各国友好交流,完成了中国外教史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的历史功绩毋庸置疑,许多人甚至认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太监莫过于他。
  郑和的确牛,但若说对中国历史乃至中华文明影响最大之人,非蔡伦莫属。
  提起“蔡伦”之名,大家应该都知道他为何伟大。此人改进造纸术,此后纸渐渐代替竹简、丝绸布锻成为传播文化和信息的书写材料。
  蔡伦大名广为人知,但是有些人应该不知道,这位改进造纸术的牛人实际上是一位宦官。
  蔡伦大概是在永平末年入宫为宦官,此前来历不明。初始时他担任小黄门等职位,后来因为受到赏识,又有功绩被安帝封为龙亭侯,食邑三百户。
  永元四年,在尚方令任上的蔡伦,经常利用职务之便,到民间作坊中察看。这期间发现蚕妇缫丝漂絮后,竹簟上尚留下一层短毛丝絮,揭下似缣帛,可以用来书写。
  蔡伦从这儿得到启发,开始渐渐接触造纸术。他通过多次试验,最终收集树皮、废麻、破布、旧鱼网等原料,在宫廷作坊施以锉、煮、浸、捣、抄等法,造出了植物纤维纸,史称“蔡侯纸”。
  蔡伦发明了纸张之后,将造纸的原料、过程等写成奏折,呈报给汉和帝。汉和帝一下子就发现了其中关键,大加赞赏,下令全国推行蔡伦的造纸术,全国“莫不从用焉”。
  就这样蔡伦发明纸张,使得文化和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有效,不仅仅对中国文明乃至对世界文明的传播和发展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蔡伦被后世评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人类有史以来最佳发明家”之一。蔡伦的发明和贡献,其实不仅仅在于纸张。
  在蔡伦主管尚方(古代制办和掌管宫廷饮食器物的宫署)期间,“监作秘划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
  蔡伦是发明家,同时在政治上也有一定成就。蔡伦在内廷为官期间,先后侍奉4个幼帝,投靠两个皇后,节节上升,身居列侯,位尊九卿。可惜的是最后蔡伦,陷入宫廷权利斗争之中,最后因此而亡。
  建光元年,蔡伦因为当初受窦后指使参与迫害安帝皇祖母宋贵人致死、剥夺皇父刘庆的皇位继承权而被审讯查办。
  到了这个地步,蔡伦已经知道自己死罪难免,最后选择了自尽而亡。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8 草根星空_民间偏方网京ICP备13007654号-1
站长联系:vipyouxiang@126.com
注: 本站内容全部取材于网络信息或网友上传,如有雷同或版权问题,请通知本站,本站将立即处理删除。